今天是:
首页 > 正文

政企齐发力提升村社“一老一幼” 服务保障水平

发布时间:2023-03-09 来源:通城县民政局 字体大小: | | 打印

一老一是事关千家万户的重大民生问题是老百姓的牵挂,是全社会的关注,更是党和政府的“心头事”。自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启动以来,通城县主动聚焦社“一老一幼问题,开展普惠性、多样性、针对性服务,有效破解了村社“一老一幼”服务保障不够的基层治理难题,打造共同缔造幸福生活的样板。

一、政企携手共建,汇聚强大合力

民营经济是通城县域经济的主体,通城县多方面发动民企参与“一老一幼”公益事业的积极性,与政府同心同向,共建共创。

一是加强组织建设。通城县民政局、通城县慈善会发挥引领作用,帮助社会志愿组织发展,不断壮大慈善公益力量,全县在工商界共组建各类公益机构17个,指导成立以塘湖商会会员为主体的通城唐爱公益慈善基金会、以平安电工集团为主体的通城县云仁公益基金会使通城成为咸宁市首个成立基金会的县市。两个基金会筹得善款用于助学助教、孝老敬老、帮困助残、关爱特困儿童等公益服务,同时每年开展“通城慈善之星”评选表彰,激发民营经济参与慈善的热情,增强荣誉感。撬动民营经济慈善力量与政府力量形成合力,为养老服务设施改善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是开展志愿活动。依托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项目改革试点,建立通城县智慧养老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开通“12345”政务服务热线,搭建未成年人保护电话服务平台,精准对接“一老一幼”服务需求,策划组织开展各类公益活动20多场次,激发3000余名工商界志愿者自发参加。在11个乡镇社工站开展“爱满通城·冬暖行动”、“我在孩子身边”、“爱心助学”活动,马港镇金山村石源小学等16所偏远山区的600余名困难学生受到关爱。组织福人药业等药企开展“义诊进社区”健康体检活动邀请医务人员2600余名老年居民免费提供健康咨询、诊断及送保健品上门等服务,引导老年人培养健生活习惯。支持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开展特色养老服务项目,积极引导社工、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照料、心理慰藉等服务。

三是支持市场运作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化养老,化解养老服务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大坪乡福利院开展体制机制改革工作,以公建民营为切入点,按照“政府统一监管、专业团队运营、职权明晰、优势互补”的模式,由第三方公司投资建设运营。县政府及时兑现扶持政策,初步实现了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社会效果,形成了良好的政企互动关系。鼓励社会力量和个人兴办养老机构,隽水、麦市2处民营养老机构在政策优惠、资金补贴、行业监管上实现“一盘棋”,以此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

二、三方齐心共管,确保长久受益 

由政企双方共同建设的养老机构、幼儿园等设施,为确保其安全使用、长久受益,在管护上充分激发投资方、管理方和受益方的管护责任,形成共管合力。

一是明确主体方责任。由民间公益资金建设的养老、托幼等设施,向民政、教育等机构移交资产后,作为管护主体,承担主要管护责任。如由平安电工集团每年捐助的关刀镇养老院,由民政局承担管护责任,养老院设施运行一直运行良好,为50余名老人养老生活创造了条件。强化家庭监护职责,全县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全部按时签订《委托监护责任确认书》;落实探视探访制度,各村(社区)儿童主任每月至少对留守儿童入户走访1次,开展关心关爱活动,协调落实好留守儿童控辍保学、教育资助、送教上门等政策措施。

二是发挥捐资方作用。重视设施管护的成效,每年捐助一定管护资金,激励履责成效,坚持“一盘棋”统筹,构建“部门社会组织村(社区)社工基金”五维关爱保护体系,依托县直部门、小红帽志愿者协会、向阳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同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11个乡镇社工站、唐爱公益慈善基金会、云仁公益基金会,作为基层留守儿童保护工作者的服务触手,常态化开展春送希望、金秋助学、冬暖行动等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如由通城县云仁公益基金会捐建的云溪学校,每年由基金会进行评估后,捐助一定资金,帮助进行维修等管护。在这种共管模式下,确保管护主体担负职责不懈怠,捐助方参与公益事业意愿增强,实现良性互动。

三是激发受益方参与。老幼群体及其家属作为感同身受的受益方,对设施的建管成效感受最直接、最有发言权。在主管部门引导下,对养老、幼儿等机构,推选出代表,开展监管。在11个乡镇的养老院由部分老年人及家属组成监督委员会,在全县6所捐建幼儿园成立家长委员会,每年不定期对安全、日常服务、教学等方面开展监管,成为促进规范管理的一股重要力量。

三、老幼成果共享,提升幸福指数

通过政企共同出资出力,一系列民生设施得到新建和改造完善,提升了“一老一幼”的幸福指数。

一是老有所养。按照湖北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村(社区)日间照料设施覆盖率达100%。目前全县已建日间照料中心覆盖率达80%以上,为留守老年人提供生活居住、日间照料、休闲娱乐、精神慰藉等服务,让留守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解决了农村老人居住困难、生活孤独等问题同时,日间照料中心和村卫生室合作,为农村困难老年人提供医疗基本服务实施老年助餐服务项目,新建湘汉社区和麦市福利院幸福食堂,有效解决高龄、孤寡、独居、空巢、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吃饭难”问题,让老年人享受家门口的幸福滋味,有效提升老年人居家养老质量。

二是幼有所育。政企共同出资出力,壮大民营企业单位福利型托事业,在现有的玉立福利型托所基础上,推进瀛通电子、三瀛兴、平安电工等大型企业创办福利型托所,形成有通城特色的托事业发展道路。比如关刀镇云溪学校幼教楼,由云仁公益基金会捐赠100万元,获得省市县配捐资金20万元,9月份投入使用,彻底解决山区、库区幼儿就学难题。

三是服有所依。一批专业化服务人才在培养下快速成长,为老年人提供了更优质的服务。积极开展“一家一护”家庭养老服务提能工程,基础班培训对象1205人,提升班培训对象130人,组织开展职业技能认定,专业人才的培养,为专业化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创造了条件;如以“三留守”为主要关爱对象的全县最大社会志愿组织“小红帽”志愿者协会,培训后完善16项管理制度,为留守老人、孩子的公益服务更规范、更专业。

附件:
收起
局长信箱
政务微信
返回顶部
咸宁民政微信公众号